“千万不要坍塌”,是一句说起来容易,实现起来却极其困难的话。攀登也是一件看起来酷,实则需要长期的努力训练经验积攒的活动。
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攀登的梦想,千万不要坍塌,是我们一群人所为之努力的。
攀登是个大话题,我们运动攀岩、传统攀岩、攀冰、抱石、跑步、滑雪、骑车……一切与攀登有关的活动都是我们的途径,相对自己取得进步则是我们的目标。
此网站收录“千万不要坍塌”群组小伙伴们的作品,包括攀登报告、照片、心得体会等等。
我们是一群有梦想的小伙伴,一直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。我们分布在各地,有在国内的,也有在国外的。如果你也有攀登的梦想,并愿意坚持努力,欢迎加入我们。

[攀登报告/2015.3.18-19]放纵13小时——Mt. Sneffels攀登小记 by 田野

没有太多兴奋,只是计划好了,然后按时出行。提前三四天探索出如何用Mac自制高程图,大概画了一下登山路线,知道是一条纯粹雪坡路线,前人描述最陡处有45度,应该是在能力范围之内。等谋来了之后路线高程信息导入GPS,查天气,周二准备了一下食物,自制了4根雪锥(只是为了玩一玩),然后野攀了一下午也当培养一下默契,周三向山里进发。


Mt. Sneffels登山规划,黑色是规划路线,绿色是实际路线。


其实我很对不住谋,路上一直在睡觉,他一路开车。


大概下午四点到达停车处,收拾了背包开始进山。这时决策有两点失误,一是没有带雪鞋,二是背了多余的装备。前人的攀登经验里面是穿了雪鞋的,我们感觉下车点雪少就没有带雪鞋,是个失误。多背了绳子安全带小镐雪锥,绳子安全带雪锥是我们,可能主要是我,想要训练一下结组,或者行进间保护,正好测试一下自制的雪锥,其实完全没有必要。纯雪坡的路线,知道没有冰川,知道最陡的坡度,结组的装备完全用不到。小冰镐我认为主要是谋想带,Mt. Sneffels进山最后一个小镇,Ouray是攀冰胜地,接近的路上有无数冰瀑,或许可以敲一下冰也未可知。这就导致到了雪深的地方走不了,而多余的装备增加了无谓的负重。总结一下,如果想进行多余的训练,应该专门留出来时间,提前做好规划,不能只是想想。这次登山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?是体验,是登顶,还是训练?要考虑好,以此为出发点决定行程安排,再决定带什么装备。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带雪鞋,导致需要返回停车点取装备,白白耽误了时间体力。然而这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不过完全是运气,下一段细说。


一开始的进山路线是沿着公路走。我们停到一个有牌子“道路封闭至5月1号”的栏杆前,就开始徒步进山,实际上后边5.5公里的公路完全可以开车上去,一点积雪也没有,而且有矿场的车进进出出。我们下午四点半左右从停车点顺着公路走,大概走到八点多,天已经要黑了的时候走到了另一个栏杆前边,后面的雪很大,没有雪鞋根本没法走。这时候我的决策是扔下包回去拿雪鞋再回来,在路边扎营,第二天4点左右直接冲顶。于是返回停车点,发现原来上锁的栏杆的锁只是虚掩着,然后就决定开车上去,停车在第二栏杆处在车里睡几小时直接冲顶。一夜平安无话。


第二天早上4点醒来,热水冲了麦片,就着麦片吃了点饼干,轻装开始出发。不知道怎么犯二,GPS装兜里碰来碰去把存好的航迹删了,还好高程信息还在。地形不复杂,路线已经记在脑子里,于是就这样出发了。正好考验一下对于地形的判断和找路的能力。第一次穿雪鞋,有一段适应过程。出发点距顶峰大约有1000米的爬升,出发点海拔大约3300米。一开始只是觉得脚有点累,估计是刚睡醒还没活动开,后来渐渐就没感觉了,再后来左边太阳穴开始疼,轻微的高反。本来想不头疼连爬山的感觉都没有,后来果然头疼了。不过又走了一段就好了。前边一大半都比较平缓,即使打着头灯,行进速度也还算不错。天气始终阴阴的,走在云层中,一直下着小雪。只能充分相信天气预报,说周四早上有几个小时的晴天。感觉也是高山局部小气候,云层比较低,无风,不是会有暴风雪的天气。走到8点左右,已经登上了一个小雪坡,再有一段平缓的上升之后是接连两个大雪坡,上面就是顶。这时候天上露出了一丝蓝天,云层不厚,虽然飘着雪花,但也没太大问题。还是没什么风。但是前一天和今天几小时的降雪,让地面上有几厘米厚的一层新雪,导致行进有点困难。身处云层,能见度不高,只能依靠GPS导航来确定自己身处何方,好在地形简单,有了5024的经验这次格外小心地判断位置,好在没有出错。第一个雪坡上山脊,其实大部分是斜着切上去的,不是大雪坡直上,因为没有走到正下方就开始上升了。我觉得直接登雪坡心理上坡容易疲劳,这样斜着切上去,路上时不时经过一段岩石,心理上感觉轻松一些。登到山脊上已经十一点多一点,能见度虽低,但是无风,雪也渐渐小了,温度也没有升得太厉害雪还比较稳定,最后还有两百米左右爬升登顶。于是稍作休息,啃了冻硬的能量棒,喝了点水,把背包放在背风的地方开始最后的冲顶。到了最后这个雪坡上雪况开始变得有利,软雪没那么多了,冰爪踢进去很舒服,稳稳的,但是体力不行,踢二十步左右就要站着休息几秒。正好拍拍照,观察一下地形。走到最后,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尖尖,我问了拿GPS的谋,知道顶峰在左边,于是就想赶紧上去就完了。感觉登山有点像马拉松,越到快登顶越想放弃,给自己找各种理由:天气不好,关门时间,温度上升等等,但大部分都是体力透支情况下非理智的思考,仔细想想还是没那么多问题。所以好的体力很重要,不要让身体左右大脑。于是我找到一条通往最高处的路,需要一些岩石的攀爬,好在只有5-6米,加上雪覆盖的地方一共可能有十几米高。有了5024滑坠的经历,这次爬得格外小心,每一脚都踩得很稳。我不太熟悉难度定级,但是这几米感觉应该有class4了。到了顶上悲催地发现其实真正的顶峰还在那头,好在后面的坡比较缓,是几十米的山脊路线,突出的雪檐只有几十公分,于是再次鼓起劲头向真顶进发,大概下午1点10分登顶。果然如我所料,再没有5024登顶的兴奋。稍微待了一下就开始下撤,谋在经过岩石的攀爬之后心理有点恐惧,体力有点不支,决定不走最后几十米的山脊,于是一起沿着雪坡下撤。换了一条雪槽,避开了岩石攀爬,并顺利拿到包,下第二雪坡,然后一路无事。登顶时是一片晴空,但云层在脚下,只能看到天上的蓝天,往下看能见度不好,然后一路下撤越来越晴。天气预报还算比较靠谱,只是晴天的时间往后推了几个小时。走到停车处大概是下午5点半,正好走了大约13小时。

第一段爬升

上山脊前看地图

上山脊的路上

最后一段爬升

向顶峰走去

去往顶峰的路上回望


合影




下撤路上,开始云消雾散


这次登山可以算比较纯粹的阿式攀登了,但是难度不大,强度也不大,完成得比较顺利。失误是没带雪鞋,一开始背了多余的装备。但是检验了自己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根据GPS和高程信息判断所处位置和选择登山路线的能力,得利于地形简单,判断没有差错。这次最大的体会,就是好像已经把登山当成了一项运动,而不再有更多的内容,不再把登山看得那么神圣、遥远,而仅仅把它当成一项运动。也得力于美国发达的交通和多年的攀登历史,以及不算高的海拔,使得这里的大部分山接近性都很好,不用再把体力耗费在进山上,而是更专注于攀登,所以才有这样的体会。


一步一步踢雪而上,还是很美妙的体验。


评论
热度(2)
© 千万不要坍塌 | Powered by LOFTER